物流运输降本增效:6大核心策略,从成本管控到效率提升 |
物流运输是连接供应链各环节的“血管”,成本过高、效率偏低往往源于流程中的隐性浪费——空驶的货车、闲置的运力、重复的装卸、滞后的信息……想要实现“少花钱、多办事”,需从运输全流程切入,通过系统化策略实现降本与增效的双向提升。以下6大核心策略,覆盖从成本管控到效率优化的关键环节。 一、优化装载与路线:让每趟运输“物尽其用” 运输中最大的成本浪费,往往是“没装满”或“走弯路”。通过提升装载率和规划最优路线,能直接减少无效运输。 提高装载利用率:根据货车的载重和容积,结合货物特性设计“轻重搭配”方案——比如将轻泡的纺织品与重质的五金件同车运输,避免“装满空间却没到载重上限”或“达到载重却浪费空间”;对长期运输的标准化货物,定制可折叠托盘或专用货箱,提升单次装载量。例如,某家电企业通过优化包装尺寸与货车匹配度,装载率提升15%,单趟运输成本降低12%。 动态规划运输路线:借助GPS和路线优化算法,综合考虑“距离、拥堵、装卸点顺序”三大因素——比如同城配送按“先远后近、同区域集中”原则规划路线,减少重复绕路;长途运输避开高峰时段和易堵路段,缩短在途时间。同时,提前对接收货方,确认装卸时间,避免货车因“等卸货”在目的地长时间滞留。 二、减少空驶与返程浪费:让运力“跑起来就赚钱” 空驶是运输成本的“隐形杀手”——据统计,部分行业货车空驶率高达30%以上,相当于每跑3趟就有1趟在“白烧油”。解决空驶问题的核心是“为返程找货源”。 搭建返程货源对接机制:通过企业内部系统或第三方运力平台,提前统计货车返程时间、路线,匹配沿途货源(比如从A城送货到B城后,顺路承接B城到C城的零散货物)。对长期固定线路,可与沿线企业签订“双向运输协议”,比如为供应商送货后,捎带其原材料返程。 推行“循环取派”模式:在同城或区域运输中,按“集中取货—集中送货”的循环路线运营——比如上午按区域依次到3家供应商取货,下午按另一区域依次给5家客户送货,减少车辆空跑次数。某区域物流公司通过该模式,空驶率从28%降至15%。 三、整合运力资源:避免“养而不用”的浪费 运力与货源的“供需错配”(旺季不够用、淡季用不完),会导致要么临时高价调车,要么自有车辆闲置。通过“自有+外部”的柔性运力组合,能平衡成本与效率。 固定运力保基础,临时运力补缺口:核心线路和稳定订单用自有车辆或长期合作车队(签订固定价格协议,降低单次运输成本);突发订单或旺季需求,通过运力平台调用社会闲散车辆,避免为短期需求增加长期运力成本。 小批量货物“拼车”运输:对零散、小批量订单,不再单独派车,而是按区域和时效要求“凑单拼车”——比如将同一区域3家客户的小订单合并为一趟运输,单票货物运输成本可降低20%以上,同时减少车辆派出总量。 四、压缩非运输时间:让货车“少等待、多行驶” 运输效率低,未必是车跑得慢,可能是“装卸慢、手续繁、等通知”导致的非行驶时间太长。优化衔接环节,能让有效运输时间占比提升。 提前对接装卸需求:发货前明确告知收货方货物到达时间、数量、所需设备(如叉车、地牛),并要求对方提前安排人员;对长期合作客户,约定固定装卸时段(如“每天14:00-16:00集中卸货”),避免货车到港后“等工人、等设备”。 简化交接流程:用电子面单代替纸质单据,减少人工核对时间;通过运输管理系统(TMS)实时同步货物信息(如订单号、签收要求),让司机和收货方提前知晓细节,避免因信息模糊导致的沟通延误。某快消企业通过流程优化,平均装卸等待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1.5小时。 五、技术赋能精细化管理:从“经验决策”到“数据驱动” 传统运输依赖“司机经验”,容易因路线选错、装载不合理导致浪费;数字化工具能通过数据优化决策,减少人为失误。 用数据监控成本细节:通过TMS系统统计每趟运输的油耗、过路费、人工、维修等成本,分析“哪条线路成本偏高”“哪类货物运输利润低”——比如发现某条长途线路过路费占比过高,可调整路线走更经济的高速;发现轻泡货运输成本高于利润,可调整定价或优化装载。 智能化调度替代人工排车:AI调度系统能根据订单量、货物类型、车辆位置自动分配任务——比如优先派最近的空车接货,避免“舍近求远”;对时效要求高的订单,自动匹配最快运输方式(如短途用直达货车,长途用高铁+落地配送)。 六、控制隐性成本:别让“小浪费”积成大支出 运输成本不仅是“油费+运费”,维修、保险、人工等隐性成本若不控制,会悄悄吃掉利润。通过精细化管理,能堵住这些“成本漏洞”。 降低车辆维护与能耗成本:制定车辆定期保养计划(如每5000公里检查轮胎、发动机),避免小故障拖成大维修;对司机进行“节油驾驶”培训(如避免急加速、空挡滑行),结合油耗考核(按路线和载重设定合理油耗标准,达标有奖励),某物流公司通过该方式使单公里油耗降低8%。 优化人工与管理成本:用系统自动统计司机里程、趟次、装卸时间,代替人工记账(减少误差和人力);对高频运输线路,固定司机负责(熟悉路线和客户,减少沟通成本);通过“油卡统一管理”“定点加油协议”降低燃油采购成本。 物流运输降本增效的核心,不是“盲目砍成本”(如降低车辆保养标准),而是“消除浪费”——让每辆车、每段路程、每笔支出都产生价值。以上6大策略可根据企业实际调整:短途配送侧重“拼车和循环取派”,长途运输侧重“返程货源和路线优化”,大宗商品侧重“装载率和长期运力协议”。最终通过“数据化监控+流程化执行”,实现从“被动应付”到“主动优化”的转变,让运输从成本中心变成竞争力来源。 |
深圳市裕鸿达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:2025-9-17 |